羊角仙既是指一座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大嶺,又是一個古老的仙觀名,更是一位得道成仙的仙人。11月6日,在立冬節(jié)氣的前一天,記者一行來到資興市湯溪鎮(zhèn)秋田村(原頭枕坑村),在幾位村干部和村民的帶路下,在嶄新的通村公路盡頭——坳上組,開始徒步攀登羊角仙。
古老仙場 “靈應昭昭”
羊角仙位于資興市最東端,那里毗連炎陵縣龍渣瑤族鄉(xiāng)龍鳳村,是兩縣交界之地,原有一條古石板路通往炎陵。羊角仙是一位什么樣的仙人,其仙觀始建于何時,如今變成什么樣子了呢?村民說,仙觀里有古碑,但愿碑文能夠解答這些問題。
由于山高路險、人跡罕至,我們就地取材砍了一根木棍當拐杖,一會在羊腸小道上行走,一會在荊棘灌木叢中穿梭。在快到山頂?shù)墓诺琅裕覀兛吹揭蛔顾穆吠ぃ髩K大塊的長方形青石散落在山坡,青石旁有一塊古碑,可惜碑文已經(jīng)風化完了。原頭枕坑村的老支書陳小平說,這個路亭是當?shù)氐睦陷吶嘶I資興建的,就是為了給過往的路人提供一個歇腳的場所,后來有了公路,這條古道就荒廢了,路亭也因無人維修倒塌了。近三十年來,村民幾乎無人再去羊角仙了。
一路艱辛,但風景迷人,有奇形怪狀的巨石、虬枝崢嶸的古樹,有鮮美的野菌,還有“刺泡”、“牛卵坨”和野荔枝等野果供我們品嘗。經(jīng)過近4個小時的跋涉,我們終于到達了位于最高山頭的羊角仙。呈現(xiàn)在眼前的仙觀是一座全部由青麻石壘砌的石屋,石屋正前上刻的“羊角仙”三字也風化得快認不出了。石屋比較完整,但里面供奉的神像和一對鐘鼓全無。石屋門口和里面均存放著石碑,門口的那塊石碑經(jīng)風吹雨打已看不清;里面有三塊石碑,一塊已看不清;一塊名為《羊角仙碑》,是嘉慶二十五年(1820)所刻,也已模糊不清;還有一塊碑文題目為《羊角仙碑記》,于咸豐八年(1858)所撰,所幸大多文字還能識讀。
“我境羊角仙,自昔創(chuàng)建仙場以來,靈應昭昭,而久旱祈雨尤如響焉。”碑文說在羊角仙求雨非常靈應,73歲的村民吳孟輝給我們講了一個求雨的故事:相傳有一年大旱,較遠處的(湯溪鎮(zhèn))下堡村來了兩位村民,想上羊角仙求雨。可他們走到山下時找不到路了,這時正好看到有兩個人各自夾著一把雨傘走來。村民連忙施禮問路,其中一人給村民指了路,兩人就走了。兩位村民爬上羊角仙時,見四周無人,但仙觀前面卻放著兩把傘,和之前指路人拿著的傘一樣。村民燒香求雨,頓時下起了大雨,于是他們高興地各撐了一把傘回去。
羊角仙師出諶母元君
我們仔細辨識《羊角仙碑記》,碑文開頭不知缺了幾個字,但見開頭寫道:“仙出西晉,師諶母元君,得道,擒孽龍,奠海宇,功……”“從碑文可知,羊角仙這位仙人是西晉人,他的師父是諶母元君,他在洣水一帶降服了一條作惡的龍,功勞很大,老百姓為了感謝他,因此在此建了仙觀祭祀他。可見這座仙場有著1800多年的歷史了。”同行的文史專家劉專可解釋。
碑文告知了羊角仙成仙的年代,以及其師父是諶母元君。那么諶母元君又是何方神圣呢?一查得知,諶母,也稱嬰姆,東漢上諶人,漢族民間信奉的女神,黃堂宮(江西南昌縣松湖鎮(zhèn))神主,江西地方保護神、凈明道派祖師爺許(遜)真君的授道師父,被尊為“玉清無極總真人九天諶母元君”。 諶母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,她出生在豫章上諶市(今江西南昌縣向塘鎮(zhèn)荊山村尚諶店),是東漢荊州刺史、漢昌侯諶重(101—167年)的后裔(曾孫女)。豫章上諶市,因漢昌侯諶重而得名。《諶氏家譜》和《諶氏豫章百世嘉匯圖》都有關(guān)于諶母的記載,諶氏家族流傳千百年的 “黃堂遺風” 典故,就是講諶母的事跡。
“第山高風烈,石腳未深,屢修屢圮,碑碣可考。自嘉慶庚辰繼修后,又復傾。鄉(xiāng)里老成,見仙宇神像之頹殘,同興重建于有待今。余等踵承其事久,公□失慎,夙夜恐惶,出簿樂捐,殷實不多,募化約同志者五十余人。集腋成裘,鳩工甃石,鞏坯石宇,期于堅永。”從這段碑文可知,羊角仙地處山高風烈之處,之前多次重修,最后一次咸豐八年重修時,為了牢固,全部采用石料砌筑,大致模樣也就是如今的樣子。“在路上我們看到有碎瓦片,說明這里的早期建筑有磚木結(jié)構(gòu)的。”劉專可說。
仙道文化源遠流長
從云蔭仙2000多年前的“蘇潘地母”到羊角仙1800多年的諶母元君之徒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資興的“仙”很多,一數(shù)就能數(shù)出幾十個來。尤其是東鄉(xiāng)片一帶,可謂仙人輩出,僅合并后的湯溪鎮(zhèn)青林村就有四座仙:云蔭仙、金紫仙、雞公仙、葉荷仙,而且大多年代久遠,足見這里的仙道文化源遠流長。
郴州是一個仙道文化流傳久遠之地,素有“九仙二佛二神”之說,這些志書都有記載,其實除了“九仙二佛二神”之外,民間還有很多的“仙”,這些仙人都對老百姓做過好事,因此老百姓籌建仙觀祠宇祭祀他們。資興之所以群仙薈萃,我們分析認為,一是因為資興的崇山峻嶺多。據(jù)《資興市志》記載,資興地貌形態(tài)以山地為主,占資興總面積的68%,境內(nèi)主要有八面山、回龍山、八角星山、西山4條主山脈,均系羅霄山脈分支。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40余座。如此眾多的高山正是仙人的好去處。二是因為資興是炎帝走過的地方。炎帝走遍了資興,在資興教農(nóng)耕種,嘗百草、發(fā)現(xiàn)茶葉、沐浴溫泉……炎帝原選葬地也在資興湯溪,資興市 “炎帝傳說”已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炎帝對資興的歷史文化產(chǎn)生了深遠影響。
“資興的仙如此眾多,實屬少見,這些仙道文化值得好好挖掘、整理。羊角仙上不僅有古老的仙場,還有一片奇形怪狀的巨石,以及長在巨石上的古樹,巨石旁更有一個天然的觀景臺,是觀看日出的絕佳之地,發(fā)展旅游大有可為。”劉專可說。
來源:資興市融媒體中心
作者:劉娟麗
編輯:龍志飛
本文為資興新聞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