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民族歷史上有無數(shù)清官廉吏,、仁人志士,、革命先烈的廉潔事跡,他們用行動傳承了厚德養(yǎng)廉,、公而忘私,、清正自守,、光明坦蕩的廉潔理念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,,當官發(fā)財兩條道,,當官就不要發(fā)財,發(fā)財就不要當官,,作為黨員干部,,必須念好“為官之道”這本真經(jīng),。
讓我們一起來走進古代“為官之道”故事,感受清廉之風,。
1公孫儀——嗜魚不受魚
戰(zhàn)國時期魯國相國公孫儀特別喜歡吃魚,,人們爭著送魚給他,但均被拒之門外,。他的弟子們勸他說:“你既然喜歡吃魚,,就該收下人們送來的魚,為什么不接受呢,?”公孫儀深刻地分析到:“正因為我喜歡吃魚,,才不肯接受魚。如果接受了別人的魚,,到時候就要遷就別人,。遷就別人,就是徇私枉法,。徇私枉法,,就難免被罷官。如果我的相國職務(wù)沒有了,,這些人也一定不會再給我送魚了,。到那時我又沒薪俸自己買魚,還能再吃到魚嗎,?”
啟示
公孫儀嗜魚但拒魚的故事,,千百年來之所以被人們傳為美談,就是因為他能夠清醒認識個人好惡與事業(yè)興衰成敗之間的關(guān)系,,始終做到管住小節(jié),,抵御誘惑,慎其所好,,清白做人,,堂正為官。
2王琦——清介自持 死不受饋
明朝初年王琦,,曾出任過御史,,山西、四川等地提學僉士,。為官30多年,,正氣服人。晚年的他無薄產(chǎn),,也無婢仆,,家中儲存的米糧,常常不超過一石。當時杭州太守胡睿聞訊而饋之,,王琦卻說:“在官叨祿,,周貧宜粟,今我無功于朝廷,,豈敢領(lǐng)受,?”他堅拒不受。有一年大饑荒,,冬天杭城又突降大雪,。王琦不能外出,家中又無粒米,,饑寒交迫,,以紙代衣御寒,終日僵臥床上,。鄰居都說:“當今地方官都雅重你,,只要你開口,何所不舉,,你又何苦呢,!”王琦卻說:“吾求無愧于心耳!心茍無愧,,雖饑且寒,,無不樂也?!焙髞泶笱兹詹煌?,仍不肯接受他人幫助,這一個昔日中央直管的王琦,,竟然因饑寒而死。太守聞訊也前往吊唁,,并以“素持廉介,,死不受饋”迎祀鄉(xiāng)賢祠。
啟示
王琦為官清正不阿,,做事但求無愧于良心,。黨員領(lǐng)導(dǎo)干部用權(quán)應(yīng)有如履薄冰、如臨深淵之感,,謹慎用權(quán),、為民用權(quán),真心實意為職工謀利益,,真正做到在修身中養(yǎng)德,,在清廉中立身。
3包拯——不持一硯歸
北宋年間,朝廷納貢硯臺,,當時的權(quán)貴,、大臣、學士們都以家中存有幾方端硯為榮,??刀ǘ辏螏X南端州知州,。一日,,一個貴門親臨州府,送包拯一方石硯,,說道:“大人每日躬筆耕耘,,急需上硯。現(xiàn)送得一方,,呈與大人,,以為萬民造福?!卑f:“我這么多年皆用普通石硯,,如此高貴的,當呈圣上所用,,我用則糟蹋了,。”說罷,,他堅辭不受,。后來,又有人來送端硯,。他開著玩笑拒絕說:“如今我來到產(chǎn)端硯的端州,,便收端硯;明日去產(chǎn)金的金嶺,,又受金子,,我豈不成了天下鼎鼎富有的珍玩大盜嗎?”慶歷三年,,包拯即將離任,,當?shù)鼐埔环胶贸帲浗o他作紀念,,他也婉言謝絕,。
啟示
包拯為官30多年,視廉潔為做官之根本,,清心寡欲,,剛正不阿,,正是由于他的鐵面無私,堅持正義,,堅持清正廉潔,,中國的老百姓都稱他為“包青天”。他的事跡將會永遠傳頌下去,,每個黨員領(lǐng)導(dǎo)干部都應(yīng)該向包公一樣去做一個清正廉潔的人,。
4于謙——兩袖清風 只留清白
于謙到河南、山西上任時乘普通騾車,,無鑼鼓儀仗,,無衛(wèi)兵侍從;明查暗訪時,,也都輕騎而行,,從不驚擾百姓。當時,,外官每年回京述職,,向權(quán)臣國戚饋送重禮已成風氣。但于謙一身正氣,,從不隨波逐流,,每次都是兩手空空。有好心人勸他隨風入俗,,“不送金銀,,送些土特產(chǎn)品也行啊,!”他瀟灑一笑,,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:“你看,我這不是帶去了兩袖清風嗎,?”并做《入京》詩一首:“手帕蘑菇及線香,,本資民用反為殃。兩袖清風朝天去,,免得閭閻話短長,。”“兩袖清風”的成語便由此而來,。
啟示
于謙一生清廉正直,為守護黎民,、保衛(wèi)國家,,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,踏踏實實地干實事,,挽狂瀾于既倒,,定大局于危難,。“粉骨碎身渾不怕,,要留清白在人間,。”這是于謙一生的寫照,,也應(yīng)該是每一位黨員領(lǐng)導(dǎo)干部的座右銘,。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(diào):“領(lǐng)導(dǎo)干部要認認真真學習、老老實實做人,、干干凈凈干事,。”我們要守得住清貧,、耐得住寂寞,、穩(wěn)得住心神、經(jīng)得住考驗,,要有強烈的事業(yè)心和高度的責任感,,為工作盡心盡力、盡職盡責,、盡善盡美,,為實現(xiàn)局“百億住建”宏偉目標貢獻力量!